原文地址:该给知青一个说法作者:
作者:杨延斌
首先,我不是知青,所以没有索要安慰给自己的嫌疑。 我只是敬重知青,因为我吸食过这个群体的文化营养和精神食粮。 不过,在知青们开始战天斗地的那会儿, 我还只是个不谙世故的看客。
说到知青这个群体,近几十年来已成为影视剧的重头戏, 也是各种文学和文艺形式所涉猎的主流之一。原因在于,“知青” 这两个字眼儿包含着太多的故事。说起来有些沉重, 如果能把知青和他们亲人们在四十多年前流的泪水和汗水汇聚在一起 ,准能在大地流成一条河。 知青虽然是一代人和一个时代的特有符号, 但被知青影响到的却是他们的上一代和下一代。据网上资料, 全国知青的人数大概在1700万人。而当时全国人口在八亿左右。 也就是说,当时有百分之二的人成为接受“再教育”的对象。 加上知青的上一代和同代的兄弟姐妹, 直接受到知青上山下乡影响的人数不会低于全国总人口的百分之十。
可以说, 知青们用青春赌来的这个明天,真正的是全军覆没,输得挺惨。 世上最凄惨的事儿,莫过于自己积极而热心地走进泥潭。 而跋涉出泥潭后的疲惫不堪,让知青们尝够了出力不讨好的滋味儿。 但一代知青提升和推进了农村的文化和文明, 这一点是要作为重大贡献记录在共和国历史上的。
在多数知青还不到十八岁时,先是被政客们裹挟着成为他们手中的“ 火把”,点燃起轰轰烈烈的文革烈火。运动起来了, 一代青年们又被煽动蛊惑着挥动起拳脚, 把一批批不该打倒的人打到,把一个个不该毁掉的文明毁掉, 把红说成黑,把黑说成白,把人妖颠倒,把整个国家来了个“ 天翻地覆慨而慷”,结果导致祖国前进的步伐停下, 人民的生活既不慨也不慷。在被砸得稀巴烂的社会陷入混乱后, 既无学也无工的青年们在政客们的眼前却显得多余而碍手碍脚。 这就是说,利用青年人把社会搞乱了的政客们, 又力求把太好忽悠的娃娃们踢出局。于是, 千百万青年人开始演绎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悲情故事。
渐渐地, 精神在物质面前败下阵来。当他们明白了要靠工分养活自己-- 任凭有多高的革命精神肚子也不买帐, 一应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全得用汗水兑换, 再没有了父母身边一日三餐的热气腾腾。 残酷的现实把一个个美妙的精神泡沫戳破了。 伴随而至的是精神的垮塌和身心的凄凉。他们最终明白了是被“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给忽悠瘸了。什么“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知青们是被当作不稳定因素放逐到了农村。 而知青们面对黄土背朝天,无作可做也无为可为。
于是, 一场本不好看的社会闹剧很快演变成悲剧, 知青们上山下乡的消极情绪大大地抵销着正面影响, 面上的轰轰烈烈掩盖着千万个家庭的悲欢离合, 虚假的振臂高呼宣示着文革时代的荒唐。盲目的政治激情落潮后, 苦闷悲凉和失落变作消沉和失望, 象一个巨大的魔网笼罩着知青这个庞大群体。因此, 本应成为社会发展动力的一代知青,反而成为社会的负面消耗。 消耗着如金般的青春,消耗着社会资源。
评说知青上山下乡是对还是错,已经不重要, 就多给后人留下一点儿评说空间吧。眼下, 应把着眼点放到知青们的现状。当年风风火火的小青年们, 现在已是60--70岁的老年人了。也就是说, 已经到了后知青时代。 任凭日后社会能给知青个什么冠冕堂皇的说法, 已经退出或正在退出主导社会舞台的知青们, 再没有重头再来的机会和资本了。对于逝去的年华,痛惜也好, 不平也罢,反正岁月
是绝不可再生的资源,逝去了就是没了。
要问知青的时间去哪儿了, 时间变成了泼出去的水;时间是由青丝变成了白发; 时间就是由健壮的躯体变成病患缠身而老态龙钟。 而一代老了的知青,也只能让时间天天变成一杯淡淡的茶。 现在有一个时髦的词儿叫与时俱进。那么, 怎么在知青身上体现与时俱进呢?我以为,左也别拐,右也别转了, 干脆直截了当关心一下知青的老年生活吧! 让饱受折腾的一代知青晚年轻松一点儿,快乐一点儿吧! 按照我们的民族习惯,父母若是错怪了委屈了冤枉了孩子, 为了能认错还得保面子,会委婉地递给孩子一块糖或是一根冰棍儿, 这叫安慰。安慰是什么?安慰是一剂能让心灵感觉舒坦的良药。 安慰就是精神加物质的填充。
已经老了的一代知青,回城后却成了改革开放的生力军。 已经在艰苦环境摔打锤炼过的知青们, 完整地参与了改革开放的全过程。回头看, 不成功的苦酒知青们也咽下了,成功的喜悦知青们也经历了。 可以说,知青们那种白天艰苦创业, 夜校里刻苦攻读的自强不息精神, 已经成为一代独有的精神财富和厚重的历史遗产。这种精神遗产, 绝对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说这种精神有多高的含金量都不过分! 假如没有知青一代挑起社会变革的大梁, 假如没有这么一代千千万万的生力军, 国家的改革开放就不会顺利进行。
就此可以说, 知青们虽然没能在农村的广阔天地有大作为, 但在关系民族前途和命运的重要关头却恰逢良机, 时代再一次把他们从人生的低谷推上改革开放的风口浪尖。 历经磨难的知青们, 成为改革开放的积极参与者和最强有力的推动者。 这么一个推动了社会前进的庞大群体,现在老了,也该歇歇脚了。 但是,许多人积劳成疾,病来了。 身体尚健者多么想游走一下大好河山, 但退休金被生活占去了大部分。现在,国家较以前富有了, 改革开放的红利已很显见了。但一生赶上两次大潮的知青们,却在“ 摘桃子”的节骨眼上被岁月推进了弱势群体。
建国六十多年来,有几类人群的自身利益得到国家的特别关照。 经历战争年代活下来的人,按年限和级别,工资以外有补贴, 从就医到最后爬烟筒变成一缕青烟,都有特别照顾。 有一定学位的学者和科研人员,享受着国务院特别津贴, 这些人工作时有人捧着,退休后有人敬着。曾经的“反革命” 平凡了,“右派”摘帽了,流放到“五七干校”的请回来了,并且, 他们的遭遇成了日后的政治资本和护身符。 特殊的人群就应得到国家的特别关照。国家的关照, 就像母亲对孩子的慰藉。那么千百万知青的心灵就不该受到“母亲” 的特别关爱和慰藉吗?
千百万知青的父母曾经为子女被逐放到农村,心被揪扯得多么的疼? 双眼流出了多少牵挂的泪?他们中的多数已经逝去或即将逝去。 知青的主体已步入老年,并且已有许多人死去。生养知青们的父母, 已无力再为他们做什么了。而作为精神和心灵上的母亲---国家, 应该给与知青们一个贴切的安慰。最贴切最给力的安慰, 就是改善一下知青们的老年生活, 让活着的知青们提高点活着的质量。 其待遇不可比参加过战争的老一辈, 也不必与有特殊贡献的科研人员看齐, 比如能否每人每月补助1000元直至老去。这样的补贴, 上可慰知青们健在的父母,下可减知青后代的负担。更重要的是, 给一点适当的补贴,能让饱受折腾的知青们在晚年安定下来。 这是一件能安国利民的大好事儿, 并且能够真正的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对于这点钱, 国家应该能拿得起。相比流入贪官腰包里的钱, 相比流失到国外的万亿资产,相比公共的腐败浪费, 相比权力支配下的腐化,相比对国外的慷慨, 给知青们晚年生活补助的几个钱真算不得什么,也是在情理之中。 对于千百万知青来说,能够得到点补贴, 就象儿时受委屈后从母亲手中接过一块糖, 头被父亲温暖的手抹了一下,嘴里甜心里舒坦,仅仅是个安慰而已。 对于国家来说,拿出一点钱,产生的是最佳的社会效益,值! 在我国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就“爱国,敬业,诚信, 友善”这四条,知青这个群体做的是最到位最给力的。 但这个群体在变老,人数也日复一日地在减少。因此, 给知青这个群体的晚年以应有的关爱,已经是刻不容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