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在《故乡》中回忆童年生活时通过少年伙伴闰土描绘了江南农村捕鸟的过程:“……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这种捕鸟方式在长白山鸭绿江边的小镇一带已经显得过于单调古老和刻板了。
在红卫兵组成两派你死我活的厮杀的时候,小学校长老师也被打倒、炮轰、油炸、火烧的时候,我们这些无课上小学生们倒是有机会和时间上山、下河、钓鱼、逮鸟、抓蛤蟆……。大概也因为鸟的越来越精明难以捕捉的缘故捕鸟方式也越发精致起来:想起来大概有翻笼捕鸟,马尾套捕鸟,房檐翻瓦捕鸟,江堤石穴捕鸟,弹弓打鸟,自制火药枪打鸟……除最后一种方式属于违反鸟道精神之外,其他的捕鸟方式和闰土的方式还都属于原始方式。
翻笼也叫滚笼是一个凸型有七个小空间的竹制鸟笼,底层的某空间中放一只雌鸟,通常是捕什么鸟放什么鸟。当时我们捕的最多的是一种叫做“三道门”的鸟,这种鸟的头部纵向长着三条白道,因此得名。一般情况下是在冬季下雪之后食物短缺之时,雌鸟的叫声对于雄鸟来说在任何时候都有亲和意义或引诱作用,再加上翻笼顶端一侧还放着黄橙橙的谷穗,饥饿的驱迫加上美鸟的诱惑使得雄“三道门”很难逃过此劫,但是还是有比人聪明的鸟落在凸型笼的外侧啄食了谷穗又没有身陷樊笼。
这种捕鸟方式需要投天时、地利、鸟傻等诸条件——天时,需要大雪天气,春、夏、秋季节虫、蝇、蛾、蜢到处都有,鸟必不在意那点谷穗,哪怕有美鸟的诱惑。地利,需要在山里,平原上很少见这种捕鸟方式——闰土的方式更适合平原。鸟傻,这是必须的充分条件——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聪明的鸟不会为食而亡,但前提是鸟儿没有遇到“三年自然灾害”,否则什么样的鸟都难逃厄运。还有一条必须指出的是翻笼捕鸟的人需要有钱、有闲,我的伙伴们都有闲,但没有钱,没有现在的红二代、官二代、富二代……所以只有看着别人提着精致的翻笼捕鸟的份,那样的笼子对我们来说还是奢侈品。
90后00后的孩子们会说:那不会向老爸老妈要吗?我们儿时所做的一切营生十个家长有九个都是不以为意的甚至是横加干预的,《红楼梦》中的贾政倒是比较真实的透露了当年父亲的样子。父亲对待儿子的基本原则就是:见面就训,隔三差五就打一顿,还美其名曰叫“熟皮子”。
这种鸟学名叫“柳莺鸟”俗名叫“三道门”![http://t2.27270.com/uploads/tu/201601/160/q5gvurvzsvd.jpg]()
马尾套鸟对于我和我的伙伴来说就不那么奢侈和可望不可及,首先是工具简单——生产队门前就有挂马掌的马掌架,隔三差五附近村屯的牛马就要到这里给马挂掌。马掌架边遗落很多牛马尾儿,麻烦的是要把这些牛马尾儿做成套,套的一端拴上一个寸长铁钉,另一端做成一寸半长的活扣圆形套。做成很多这样的套之后,把套子钉到秋季成熟了的向日葵葵盘上,专门套一种叫做“豆腊子”的鸟,这种鸟专门啄食蓖麻子、向日葵籽一类的油性植物的种子,豆蜡子黑头、灰白羽毛、嘴呈鹦鹉嘴状,钳啄力很强,飞行迅捷叫声婉转,虽然不似百灵类那样多变也有固定的鸣叫套路。向日葵到成熟时节都是头冲大地的,豆蜡子落到向日葵盘的背部伸头向朝向大地的葵盘正面啄食葵花籽,这时钉在葵花籽盘上的套子就会套住豆蜡子的头部,套到头部的豆蜡子发现的时候通常已经死了,如果套到鸟爪,不是将向日葵盘一部分撕裂逃掉便是吊在向日葵杆上死亡,如果发现的及时偶尔能捕到一只活鸟,养在笼子里,那便是很大的成就,可以向伙伴们炫耀一阵。
![词条图片]()
学名叫“黑头蜡嘴雀”俗名叫“豆蜡子”
房檐翻瓦抓鸟是最简便日常的捕鸟方式:春夏之交,鸟儿们都忙着交尾、下蛋、抱窝、孵鸟。麻雀在这个时候是一年当中最忙的。1958年2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除四害讲卫生的指示》初号召“除四害”,以一个政党和国家的名义要消灭四害之一的麻雀,麻雀可以说遭到一劫。这在之后的一些年里,麻雀成了一个国家的敌人,如同二战中欧洲的犹太人一样,德国元首希特勒在1942年1月20日在党卫军内部颁布了臭名昭著的“最后解决方案”,几年里对犹太人进行了惨无人道的种族大屠杀,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屠杀了600多万犹太人,超过了当时世界犹太人总数的一半——1958年麻雀族在960万平方公里上也遭到了灭绝麻族的最后解决方案,杀掉多少麻雀无法统计。可是犹太族并没有被灭绝,反而像上帝许诺给犹太人祖先那样“像天上的众星一样多,遍布世界”。麻雀族也没有被灭绝,凡有人生存的地方就会有麻雀。
我说的屋檐下抓鸟抓的就是这种和人类亲密无间的麻雀。本来一年四季都可以在屋檐下抓到麻雀,因为其他季节麻雀们并不像春夏之交时显得那么聒噪,吵得让人心烦。这时候孩子们架梯子到屋檐下掏麻雀蛋抓小麻雀就有了天然的合法性,大人们也会睁一眼闭一眼默许这种不符合鸟道主义的案件的发生,但前提是不能破坏了屋檐令屋内漏水。有了这样的默许,伙伴们便可以肆无忌惮明火执仗的上房揭瓦了。作为战利品的鸟蛋可以用来煮吃雏鸟可以喂养。小麻雀是可以喂养的,成年麻雀却不行,它们气性大,也很坚贞不屈,宁肯饿死也不领人类的救济粮,抓到的成年麻雀很少能过夜的。这些被捕到的成年麻雀下场大多都是被饥饿的伙伴们放到火塘里烤了吃。但是20世纪最后近20,在中国由于大规模地使用农药,这使得麻雀大面积地减少,有些地区甚至到了绝种的程度,如中国的四川省,由于农耕区普遍滥用有机磷等农药,使得麻雀几乎绝种。这一现象在中国农耕区,尤其是水稻产区具有一定普遍性。20世纪末,在中国大面积的水稻产区,麻雀已成为罕见之鸟。
在江坝的石头笼子里能够掏到鸟蛋,捉雏鸟,是我偶然间发现的抓到鸟的方法。好长时间里我都没有告诉别的伙伴,一直到现在我也不知道是否有别的伙伴发现了这个捉鸟的窍门。倒不是为了鸟类保护,那时还没有这种意识。更多的还是怕伙伴们都发现了这种敲门,鸟儿们就要被捕杀干净,我就再也没有捕捉这种鸟的机会了。
一次游泳游累了在江边石笼上晒太阳,石笼子是当时在“反帝必反修"的政治背景下,为了防止“朝修”(朝鲜修正主义的简称)在对岸筑高堤坝,江水就会自然侵犯我方的领土。中朝边境因为抗美援朝的原因,两国关系曾经亲密的不分彼此,因此国界就是按“以岸为界”的原则划分的,为了使堤岸不向我方不断地挪移,我方想了一个筑堤办法就是:用石笼筑堤,这样的堤坝更加牢固,比起沙土筑堤要更有耐力更持久,那时水泥造价太高整个沿岸如果用水泥筑堤那就会是天价堤坝,那时中国政府不像今天这么有钱。所以只好采取石笼筑堤的办法——具体办法是用八号线(铁丝的型号)编成一米左右直径的铁笼,将有棱角的花岗石或者比拳头大的鹅卵石放入编制好的铁笼中,然后将敞开的笼口封死,五米至十米长一个笼,并列摆在一起构成坝,建成对方泥土江堤难以对抗的坚固江堤。这样石笼一般不会因为涨水时水大流急而滑入江中。但是铁笼的铁丝因为自然和人为的原因还是会有破漏的地方,这些地方成了一些说不出名的鸟的筑巢地。
因为游泳游累在江边休息时鸟在空中焦躁的鸣叫而且大有将我轰走的气势,这就引起休息中的我的警觉。我想我挪动一下位置鸟儿会平静一些,结果是比不挪动时更加变本加厉,甚至要俯冲下来啄我,我开始看脚下……原来在石笼破损的地方,鹅卵石的缝隙里有一窝蓝白相间的花皮鸟蛋,比麻雀蛋大,颜色也较麻雀蛋艳丽,数一数有八个。这回可是收获不小,拿回家可以向家人和伙伴们炫耀——关键是还可以卖关子,不告诉伙伴们是在什么地方,怎样找到的,是什么鸟的鸟蛋。
至于用弹弓打鸟大概是很多地区的孩子共同的童年生活的一种活动,所打的鸟大多是出飞不久的童年鸟,因为飞得比较慢,还没有那么“贼”,伙伴们当时把成年麻雀叫“老家贼”,老家贼是最难打的,山雀也不容易打到。打落的鸟有时会落到很高的杨树的树桠上,没有落地,如果树桠很细,那就只能空欢喜。因为要是爬上去很危险,刮坏了衣服又要挨老娘揍。
气枪、火药枪打鸟就更先进、更技术。气枪的技术性要求很强,打下来的鸟可以吃,但多是大人们玩的把戏。孩子们弄不到气枪,最多是大人拿过来让孩子比划比划。火药枪是文革中各地孩子,尤其是男孩子,野男孩子们的最爱。经常听到谁家孩子弄火药枪把手炸伤了,眼睛炸坏了,脸被炸花了的消息。用火要枪打鸟或者打不到或者打到了也没法吃。打不到是因为火药枪装了火药之后再装上一些细小的铁砂球,放射时是一个扇面,很难集中一个目标,如果打到目标,目标的体内满是这种铁砂摘都摘不清,所以没法吃。
那时的捕鸟行动因为没有市场所以构不成产业链,我儿童时代在当地没有见过鸟类贩卖市场,是的,那时什么市场都没有,连卖自制糖果残疾人都被戴上了“投机倒把”牌子游街示众。另外我是没有吃过一只鸟的,连我钓的鱼我也没有吃过一条——因为妈妈不让吃生东西,也不让在外面吃东西。
我捡回的鸟蛋,钓到的鱼都给了邻居和伙伴,之所以对钓鱼和抓鸟有那么多的记忆,是因为现在孩子们的生活越来越远离山川河流草木鱼虫飞禽走兽,远离大地……到处都是电影院、游乐场、豪华的迪士尼……没有真正的乡土山野气息,没有一些接地气的趣味。设备是越来越先进了,经济条件也越来越宽裕,可是那样多原始的和自然直接接触的机会却丧失了。
近些年因为女儿的原因经常去美国,早起晨练刚出门就有一群海鸟飞来,你要躲着它们否则就会撞到你,在布鲁克林区一百大街以南的海边草坪上,我手里拿着一把包谷海鸟把我包围起来,如同影迷包围影星一般——好早我戴了手套。在日落公园海鸟每天准时落到公园的人行道上散步,仿佛是给它们准备好的公园,只是它们不用交税。在皇后区考罗纳公园天鹅们悠游漫步在草坪上无视人们的合影嬉笑——发达国家的发达城市都能这样的天人合一,动物和人类和平共处……。
人,只是动物的一种。只有与各类物种和平共处,人类自身才有未来!
在红卫兵组成两派你死我活的厮杀的时候,小学校长老师也被打倒、炮轰、油炸、火烧的时候,我们这些无课上小学生们倒是有机会和时间上山、下河、钓鱼、逮鸟、抓蛤蟆……。大概也因为鸟的越来越精明难以捕捉的缘故捕鸟方式也越发精致起来:想起来大概有翻笼捕鸟,马尾套捕鸟,房檐翻瓦捕鸟,江堤石穴捕鸟,弹弓打鸟,自制火药枪打鸟……除最后一种方式属于违反鸟道精神之外,其他的捕鸟方式和闰土的方式还都属于原始方式。
翻笼也叫滚笼是一个凸型有七个小空间的竹制鸟笼,底层的某空间中放一只雌鸟,通常是捕什么鸟放什么鸟。当时我们捕的最多的是一种叫做“三道门”的鸟,这种鸟的头部纵向长着三条白道,因此得名。一般情况下是在冬季下雪之后食物短缺之时,雌鸟的叫声对于雄鸟来说在任何时候都有亲和意义或引诱作用,再加上翻笼顶端一侧还放着黄橙橙的谷穗,饥饿的驱迫加上美鸟的诱惑使得雄“三道门”很难逃过此劫,但是还是有比人聪明的鸟落在凸型笼的外侧啄食了谷穗又没有身陷樊笼。
这种捕鸟方式需要投天时、地利、鸟傻等诸条件——天时,需要大雪天气,春、夏、秋季节虫、蝇、蛾、蜢到处都有,鸟必不在意那点谷穗,哪怕有美鸟的诱惑。地利,需要在山里,平原上很少见这种捕鸟方式——闰土的方式更适合平原。鸟傻,这是必须的充分条件——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聪明的鸟不会为食而亡,但前提是鸟儿没有遇到“三年自然灾害”,否则什么样的鸟都难逃厄运。还有一条必须指出的是翻笼捕鸟的人需要有钱、有闲,我的伙伴们都有闲,但没有钱,没有现在的红二代、官二代、富二代……所以只有看着别人提着精致的翻笼捕鸟的份,那样的笼子对我们来说还是奢侈品。
90后00后的孩子们会说:那不会向老爸老妈要吗?我们儿时所做的一切营生十个家长有九个都是不以为意的甚至是横加干预的,《红楼梦》中的贾政倒是比较真实的透露了当年父亲的样子。父亲对待儿子的基本原则就是:见面就训,隔三差五就打一顿,还美其名曰叫“熟皮子”。
这种鸟学名叫“柳莺鸟”俗名叫“三道门”

马尾套鸟对于我和我的伙伴来说就不那么奢侈和可望不可及,首先是工具简单——生产队门前就有挂马掌的马掌架,隔三差五附近村屯的牛马就要到这里给马挂掌。马掌架边遗落很多牛马尾儿,麻烦的是要把这些牛马尾儿做成套,套的一端拴上一个寸长铁钉,另一端做成一寸半长的活扣圆形套。做成很多这样的套之后,把套子钉到秋季成熟了的向日葵葵盘上,专门套一种叫做“豆腊子”的鸟,这种鸟专门啄食蓖麻子、向日葵籽一类的油性植物的种子,豆蜡子黑头、灰白羽毛、嘴呈鹦鹉嘴状,钳啄力很强,飞行迅捷叫声婉转,虽然不似百灵类那样多变也有固定的鸣叫套路。向日葵到成熟时节都是头冲大地的,豆蜡子落到向日葵盘的背部伸头向朝向大地的葵盘正面啄食葵花籽,这时钉在葵花籽盘上的套子就会套住豆蜡子的头部,套到头部的豆蜡子发现的时候通常已经死了,如果套到鸟爪,不是将向日葵盘一部分撕裂逃掉便是吊在向日葵杆上死亡,如果发现的及时偶尔能捕到一只活鸟,养在笼子里,那便是很大的成就,可以向伙伴们炫耀一阵。

学名叫“黑头蜡嘴雀”俗名叫“豆蜡子”
我说的屋檐下抓鸟抓的就是这种和人类亲密无间的麻雀。本来一年四季都可以在屋檐下抓到麻雀,因为其他季节麻雀们并不像春夏之交时显得那么聒噪,吵得让人心烦。这时候孩子们架梯子到屋檐下掏麻雀蛋抓小麻雀就有了天然的合法性,大人们也会睁一眼闭一眼默许这种不符合鸟道主义的案件的发生,但前提是不能破坏了屋檐令屋内漏水。有了这样的默许,伙伴们便可以肆无忌惮明火执仗的上房揭瓦了。作为战利品的鸟蛋可以用来煮吃雏鸟可以喂养。小麻雀是可以喂养的,成年麻雀却不行,它们气性大,也很坚贞不屈,宁肯饿死也不领人类的救济粮,抓到的成年麻雀很少能过夜的。这些被捕到的成年麻雀下场大多都是被饥饿的伙伴们放到火塘里烤了吃。但是20世纪最后近20,在中国由于大规模地使用农药,这使得麻雀大面积地减少,有些地区甚至到了绝种的程度,如中国的四川省,由于农耕区普遍滥用有机磷等农药,使得麻雀几乎绝种。这一现象在中国农耕区,尤其是水稻产区具有一定普遍性。20世纪末,在中国大面积的水稻产区,麻雀已成为罕见之鸟。
在江坝的石头笼子里能够掏到鸟蛋,捉雏鸟,是我偶然间发现的抓到鸟的方法。好长时间里我都没有告诉别的伙伴,一直到现在我也不知道是否有别的伙伴发现了这个捉鸟的窍门。倒不是为了鸟类保护,那时还没有这种意识。更多的还是怕伙伴们都发现了这种敲门,鸟儿们就要被捕杀干净,我就再也没有捕捉这种鸟的机会了。
一次游泳游累了在江边石笼上晒太阳,石笼子是当时在“反帝必反修"的政治背景下,为了防止“朝修”(朝鲜修正主义的简称)在对岸筑高堤坝,江水就会自然侵犯我方的领土。中朝边境因为抗美援朝的原因,两国关系曾经亲密的不分彼此,因此国界就是按“以岸为界”的原则划分的,为了使堤岸不向我方不断地挪移,我方想了一个筑堤办法就是:用石笼筑堤,这样的堤坝更加牢固,比起沙土筑堤要更有耐力更持久,那时水泥造价太高整个沿岸如果用水泥筑堤那就会是天价堤坝,那时中国政府不像今天这么有钱。所以只好采取石笼筑堤的办法——具体办法是用八号线(铁丝的型号)编成一米左右直径的铁笼,将有棱角的花岗石或者比拳头大的鹅卵石放入编制好的铁笼中,然后将敞开的笼口封死,五米至十米长一个笼,并列摆在一起构成坝,建成对方泥土江堤难以对抗的坚固江堤。这样石笼一般不会因为涨水时水大流急而滑入江中。但是铁笼的铁丝因为自然和人为的原因还是会有破漏的地方,这些地方成了一些说不出名的鸟的筑巢地。
因为游泳游累在江边休息时鸟在空中焦躁的鸣叫而且大有将我轰走的气势,这就引起休息中的我的警觉。我想我挪动一下位置鸟儿会平静一些,结果是比不挪动时更加变本加厉,甚至要俯冲下来啄我,我开始看脚下……原来在石笼破损的地方,鹅卵石的缝隙里有一窝蓝白相间的花皮鸟蛋,比麻雀蛋大,颜色也较麻雀蛋艳丽,数一数有八个。这回可是收获不小,拿回家可以向家人和伙伴们炫耀——关键是还可以卖关子,不告诉伙伴们是在什么地方,怎样找到的,是什么鸟的鸟蛋。
至于用弹弓打鸟大概是很多地区的孩子共同的童年生活的一种活动,所打的鸟大多是出飞不久的童年鸟,因为飞得比较慢,还没有那么“贼”,伙伴们当时把成年麻雀叫“老家贼”,老家贼是最难打的,山雀也不容易打到。打落的鸟有时会落到很高的杨树的树桠上,没有落地,如果树桠很细,那就只能空欢喜。因为要是爬上去很危险,刮坏了衣服又要挨老娘揍。
气枪、火药枪打鸟就更先进、更技术。气枪的技术性要求很强,打下来的鸟可以吃,但多是大人们玩的把戏。孩子们弄不到气枪,最多是大人拿过来让孩子比划比划。火药枪是文革中各地孩子,尤其是男孩子,野男孩子们的最爱。经常听到谁家孩子弄火药枪把手炸伤了,眼睛炸坏了,脸被炸花了的消息。用火要枪打鸟或者打不到或者打到了也没法吃。打不到是因为火药枪装了火药之后再装上一些细小的铁砂球,放射时是一个扇面,很难集中一个目标,如果打到目标,目标的体内满是这种铁砂摘都摘不清,所以没法吃。
那时的捕鸟行动因为没有市场所以构不成产业链,我儿童时代在当地没有见过鸟类贩卖市场,是的,那时什么市场都没有,连卖自制糖果残疾人都被戴上了“投机倒把”牌子游街示众。另外我是没有吃过一只鸟的,连我钓的鱼我也没有吃过一条——因为妈妈不让吃生东西,也不让在外面吃东西。
我捡回的鸟蛋,钓到的鱼都给了邻居和伙伴,之所以对钓鱼和抓鸟有那么多的记忆,是因为现在孩子们的生活越来越远离山川河流草木鱼虫飞禽走兽,远离大地……到处都是电影院、游乐场、豪华的迪士尼……没有真正的乡土山野气息,没有一些接地气的趣味。设备是越来越先进了,经济条件也越来越宽裕,可是那样多原始的和自然直接接触的机会却丧失了。
近些年因为女儿的原因经常去美国,早起晨练刚出门就有一群海鸟飞来,你要躲着它们否则就会撞到你,在布鲁克林区一百大街以南的海边草坪上,我手里拿着一把包谷海鸟把我包围起来,如同影迷包围影星一般——好早我戴了手套。在日落公园海鸟每天准时落到公园的人行道上散步,仿佛是给它们准备好的公园,只是它们不用交税。在皇后区考罗纳公园天鹅们悠游漫步在草坪上无视人们的合影嬉笑——发达国家的发达城市都能这样的天人合一,动物和人类和平共处……。
人,只是动物的一种。只有与各类物种和平共处,人类自身才有未来!
